
回光靜定法
回光靜定法 -太乙 金華宗旨漫談 當我們想要進入禪定的時候, 常會有兩種障礙浮現: 一是散亂, 二是昏沉。 這兩種現象如影隨形, 常伴左右, 讓我們難以入玄旨。 什麼是散亂? 散亂, 就是我們的精神往外馳騁, 向各種境界處奔走, 無法控制, 也無法栓止, 如心猿搗鼓, 亦如亂馬千馳, 而這種現象就是散亂。 那昏沉呢? 昏沉, 就是我們的元神不清明, 心亦不覺照, 陷入一種渾渾噩噩的狀態, 甚至磕頭搗蒜, 形雖似禪定, 但是心早已在夢勞魂想, 南柯一夢之中。 事實上, 我們修行, 經常會遇到這兩種狀態, 這兩者就像一個人生病了, 但是病者卻渾然不知, 甚至雖知問題, 但是卻不肯用心下藥, 自然久坐無功, 虛度光陰。 禪定的時候, 如果我們知道自己在散亂, 這代表我們的覺知尚存, 並非不知不覺, 對症下藥之法, 就是用心觀照, 並用調息來收攝精神, 不讓我們的神識繼續向外馳逐, 這樣, 散亂的心就可以慢慢的安定下來, 我們此時繼續覺照自心, 自然定功久成。 但昏沉就比較棘手了。 因為昏沉最大的問題, 不單單是眼皮垂了下來, 而是我們不知道自己已經昏沉。 我們以為自己在禪定, 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夢見周公, 一晃眼, 一炷香的時間已過, 我們還以為自己禪定功深, 其實早已周遊列國, 剛剛才進京回朝罷了。 有的時候, 在法會後段進行開示, 才剛開始, 就看到台下已經有人開始酣然入夢, 睡意朦朧, 這時候, 叫醒他們又有點不好意思, 只能讓他們自在的磕頭搗蒜, 其中我想說的是, 一般人自己本身, 並不能覺察到自己的昏沉, 也就是心無法觀照, 而覺知泯滅。 所以說, 這種昏沉的現象, 是比較棘手的, 因為心不自覺, 而放任勞夢。 但是不管如何, 這種現象, 還是能調, 那我們要從哪裡入手, 從哪裡調? 我們可以從息調。 我們中國人的「息」字, 上面是一個「自」字, 下面是一個「心」字, 意旨呼吸是可以協助我們通往覺知的門。 一個人一天的呼吸有數萬次, 而我們的妄念也有數萬次, 如果我們能覺知自己在呼吸, 或者是說能夠覺知我們自己在妄念, 在打妄想, 那這個覺知的知, 本自清淨, 因為我們能夠時時刻刻覺照本心, 所以別人是一天妄念數萬次, 而我們是每一次呼吸都在下功夫, 都在覺照自心, 都在清淨妄念, 那我們無時無刻都在修行。 佛陀的《大安般守意經》裡面亦指, 呼吸修行的方法與重要。 其中 安般的安字是指出息, 而般字則是指入息, 而安那般那指的就是呼吸修行的方法, 也就是數息觀。 如果我們能夠在呼吸之間, 都能夠清楚覺照著我們每一刻的呼吸, 甚至呼吸中每次出現的妄念與惡習, 在觀照呼吸之中自然地顯現, 而不隨境轉, 時時刻刻保持這一種清明的境界, 那這就是安般守意的守意的真義。 如果我們能把呼吸與念頭結合, 就像「聲」與「響」, 互為呼應, 內外合一, 那麼就道家而言, 我們的精水(先天一炁), 神火(本來光明) 與意土(承載光明的元神之土) 三者就會開始產生共鳴, 此時我們的先天一炁, 在神火的帶動下, 自然會在天心處凝結成光明淨土。 這也就是道家所謂的練氣化神, 練神還虛。 而真正的光明, 並非只是在禪定中暫現的一種現象, 而是我們與天地間本來如一的先天一炁, 當肉身壞盡之時, 經過了修練, 又可自然的還歸于大道之中, 而最終成就本來的不生不滅, 本自具足的圓滿。 所以人為什麼要修? 因為, 不修, 就永無圓滿之日, 可憐, 又可悲。 又如呂祖所言: 天地看人, 就像看著一群浮游的生物, 朝生暮死, 無常不定; 而大道看天地, 也不過是場幻夢泡影罷了。如果我們想要修, 可以先從我們的呼吸下手。 當我們觀察一個人, 發現這個人總是眼神飄忽, 精神外馳, 那麼, 他的神與氣就會一路洩漏出去, 最後必定落入陰魄主導, 也就是隨著潛意識的執念與習氣所導。 這樣的人, 神識難以整合, 最終必定也難以往生善處, 為什麼呢? 因為我之前講過了, 以陰養陰故, 養了一輩子的陰氣了, 又如何能奢望最終臨時抱佛腳, 往生佛國仙境呢? 所以, 修行人貴在知修, 從哪裡修? 從我們每天的呼吸修, 覺知時時向內收, 精神要凝聚, 要觀照自己每一刻呼吸。 我們的眼睛輕垂, 定在鼻尖, 收斂心神; 我們的耳朵內收, 如靜夜聽息。 一開始, 呼吸或許粗重, 呼吸如風, 剛開始或能聽見風息, 但是風本無聲, 是觸物而有聲, 所以再慢慢調整呼吸到細微之時, 漸漸地, 風息會漸消, 聲音會歸於寧靜, 此時, 只要覺照自己再呼吸即可。 不久後, 念頭消失, 神火與精水交融,一道道光明閃現, 如同佛家禪宗所說的: 「黑漆桶破」, 則光明乍現, 無明盡消, 入光明地, 不見邊際, 亦不見時空間。 只要能聚精會神, 自然可以練神還虛, 也自然可以練虛合道。 真息藏於息中, 心息相依, 光明即現。 所以, 真正的靜定, 並不是在禪坐時才有。 行住坐臥皆可靜定, 這就是片刻都要下功夫。 否則, 我們的精氣神日日外洩, 有漏不止, 那我們永遠也無法回光靜定, 自然也無法「迴光返照」了。 最後作詩一首: 天地看若浮游物, 大道之前夢一般, 世人還赴千古日, 醒來還赴千古還。 仙成師合十 2025年4月26號 玄成宮琉璃仙境 瑤池金母護摩火供法會-龍王菩薩顯聖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