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他的菩提行
- jeffwu8888
- Sep 9
- 4 min read

在廣大的菩薩法門之中, 有一種法至為重要, 如同日月普照大地一般的潤澤眾生, 此法名叫: 利行攝法。 此法, 乃是修行人用身, 口, 意來召攝眾生, 使其心生歡喜, 樂於親近佛法, 安住於道場, 最終, 逐步契入於正道之中。 我們知道, 利他之行實為菩薩道的基石, 正如《華嚴經》所云: 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」 因於眾生而生大悲, 因大悲而發菩提心, 因菩提心而證無上正覺。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, 有一棵巍峨的大樹王, 若其根系得到甘泉的滋潤, 則枝葉繁茂, 華果豐碩, 庇蔭萬物; 在生死輪迴的曠野中, 菩提樹王亦復如是。 一切眾生猶如樹根, 諸佛菩薩則為華果, 以大悲心饒益眾生, 方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, 而照亮十方。
何以故? 若諸菩薩以大悲心饒益眾生, 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 故菩薩離不開眾生。 若無眾生, 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。 是以, 佛菩薩因利他而得成就, 諸佛菩薩的正等正覺, 皆緣至利益眾生而得佛果。 古人云:「菩薩畏因, 眾生畏果。」菩薩畏種下惡因, 眾生畏承受惡果, 故菩薩以利他為種善因, 誓願普渡一切有情。 試想, 觀世音菩薩的千處祈求千處現; 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 皆是在苦海茫茫之中, 為迷失的眾生們, 展現光明, 指引前程。
然而, 利他之行雖至關重要, 卻艱難異常, 宛如登山之路, 荊棘叢生, 野草蒼天。 首先, 要先克服我執的障礙, 消除自心的貪婪。 而我執, 如同頑石遮道, 難以移除。 更難者, 須持之以恆, 永不懈怠, 如此才能夠在凡塵之中, 不墮俗塵。 古德云:「一念嗔心起, 萬障門戶開。」 若貪嗔癡起時, 利他之心即會動搖, 所以菩薩之道貴於恆心, 若無恆心, 則前功盡棄。 若能持之以恆, 開始時, 雖為燭火, 忽弱忽明, 但是亦可照亮幽冥; 利他之心, 初始之時雖微小, 但是持之以恆亦可普濟蒼生。 有得時候, 雖然會累, 但是想想幽冥眾生所受天地災殺之苦, 我們豈可輕言放棄?
在克服自我與自我提升的漫長歷程中, 我們要以菩提心為前行, 以空正見為後盾, 這不單是空談空性之理, 更重要的是要讓我們的心時時能歸於平靜。 正所謂: 「穿身叢林過, 片葉不沾身。」發菩提心者, 發願利益一切眾生, 如海納百川; 空正見者, 了知諸法無自性, 如明鏡不染塵, 自然照破我執。 如此, 利他之行自然行雲流水, 自利利他, 自他不二。
明日的太陽依舊東昇西落, 普照大地; 海水的潮汐, 依舊漲落不息, 但是明天的我們, 能否持續利他之行而不中斷? 萬物瞬息萬變, 心念遷流不止, 我們利他的心地能夠堅固而不退轉嗎? 有一次我在說法時, 我問大家, 明天大家都還能維持利他的心而不變嗎? 絕大多數的人回答: 「是的, 不會退轉」, 後來我又問, 那十年後呢? 也能不退轉嗎? 有一部分的人回答: 「是的, 不會退轉」, 之後, 我又問, 那麼下一輩子呢? 下輩子你們也能夠不退轉嗎? 一部分的人用非常堅定的語氣回答我: 「是的, 下一輩子也不會退轉。」 我說: 我神算了這麼多的人, 有很多帶天命的人, 上輩子發願要利益眾生的, 希望能夠修到更高境界的, 都退轉了, 他們給我的回答都是: 「我只要平凡的過日子就好了, 修行的事, 不想再多想了。」
河流雖曲折, 但終歸於大海之中; 人生雖變化無常, 最終將歸於死亡。 正如古人所說: 「朝如青絲暮成雪。」 人生雖苦短, 但是利他的精神卻是可貴的。 因為我們可以在利他的慈悲中, 感受到平靜的快樂。 無常雖可畏, 但是卻喚醒了我們要懂得珍惜每一刻的當下, 如果, 時時懂得珍惜當下, 其實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。 輪迴雖可敬, 但是, 我們的善功德, 將會化為光明, 點亮我們的輪迴路。 另外, 我們每日修的上師法, 本尊法, 明王法, 將拉近我們跟上師, 本尊與護法的距離, 當有一天我們彌留之際, 善功德鋪開了一條光明的大道, 而我們的上師, 本尊與護法, 將與我們為伴, 讓我們在輪迴之中永不迷失, 並且時時保持善根而永不退轉。
利他的菩提行, 有如一盞明燈, 能夠照亮幽暗, 化苦海為方舟, 為病者得安然, 為苦者得喜樂, 為迷者得醒悟, 為怨者得解脫, 以此善行, 普照十方法界, 願人人皆能蒙受法益, 智慧開曉, 華果累累, 同證大道。
仙成師合十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