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任運現前自解脫
- jeffwu8888
- Sep 16
- 4 min read
任運現前自解脫
在佛經中, 常提到心性本空, 那麼空性之心, 又是如何顯發淨與不淨的覺受? 六道眾生依此心, 依緣所做, 而入六道輪迴; 聖賢亦依此心, 升起涅槃與俱足一切的佛果, 兩者的覺受都是自動發生而任運化現。 正所謂: 「覺諸相空, 心中無念, 念起即覺, 覺之即無。」 心體本自離垢, 無須刻意的捨離垢染, 認為心要離垢染者, 皆是執假為有, 若能認知心性本空, 則染污自解脫, 如煙消雲且散, 油水自分離。 而這種了知諸法俱生於自性界, 本無染污, 本自俱足的實相, 則稱為: 「法界體性智」。
一日, 博覽群書的 唐太宗, 在翻閱了許多的佛教經典之後, 好奇的問藥王 孫思邈, 哪一部經典是他覺得最具代表性的經典? 孫思邈回答 唐太宗是《華嚴經》。 唐太宗就覺得很納悶, 為什麼不是 玄奘大師翻譯六百多卷的《大般若經》而是《華嚴經》呢? 藥王 孫思邈回答: 皇上! 因為《大般若經》雖然浩大, 有六百多卷, 但是卻只有一個 般若法門, 而《華嚴經》卻有無量無邊的法門。
武則天當朝後, 知道《華嚴經》的尊貴, 於是迎請 華嚴宗三祖的 法藏大師講解《華嚴經》, 並且將闕漏的《華嚴經》逐漸完善, 將原本五十多卷逐漸完善至八十卷。 而聰明絕頂的 武則天讀完經典後, 產生了許多的疑問, 於是迎請 法藏大師到大殿 為自己解說經典。 而法藏大師也不負所望, 使用了許多的妙喻來解說《華嚴經》讓 武后能夠心領神會。 其中有一章名為《華嚴金獅子章》更是融攝了整部經的中心思想, 言簡意賅的概括了其基礎理論。
其因緣是, 有一次, 武則天召請 法藏大師至長生殿為其解說《華嚴經》, 當 法藏大師說到「法界緣起」和「理事無礙」, 因為概念抽象, 所以不甚了解, 於是 法藏大師指著殿前的金獅子做比喻, 法藏大師說: 「金無自性, 隨工巧匠緣, 遂有師子相起。 起但是緣, 故名緣起。 師子雖有生滅, 金體本無增減。 師子之生, 即是金生, 金外更無一物。(原文)」 爾後 法藏大師又指著 金獅子的耳朵說道: 「皇上, 如果我要工匠將金獅子的耳朵拔給我, 但是不要金子, 工匠能做到嗎?」 武則天回答: 「那肯定做不到。」 法藏大師接著說: 「金子是法界的本體(理), 依著工匠的因緣, 做成了金獅子(事), 雖然相上為獅, 但是本體為金, 金無自性, 但是隨緣而起, 獅相雖虛幻, 但是金體不變, 而萬事萬物皆不離法界之本體, 雖為因緣有其生滅, 但是本性卻不生不滅, 兩者互相依存, 卻不相妨礙。」 武則天聽完後, 豁然開朗。
心與諸法之自性, 是一切諸法的本質, 本身並非空無一切, 而是一切諸相皆在其中, 無礙的顯現, 一切所生, 一切所現, 皆是法界不可分割的本質。 所以一切被定義出來的「好」與被定義出來的「壞」, 亦皆是本質的一部分, 都應該視為平等, 而這一種視一切變化為平等的智慧, 則稱為「平等性智」。
對於出世間的勝義諦又或者是入世間的世俗諦, 兩者之間朗朗分明, 一方面承辦利益眾生的道場事業, 同時亦兼顧解脫之圓滿智慧, 就如同鏡中映像, 一目了然, 無有差錯, 其智慧稱為: 「大圓鏡智」。
雖然「法界體性智」, 「平等性智」以及「大圓鏡智」, 皆是出世間的勝義般若, 但是修行菩薩道的我們, 對於入世間的世俗層面, 亦必須要有所了解, 不可一無了知, 漠不關心, 所以雖然眾生各各因緣不同, 業力不同, 根器亦千差萬別, 但是皆能觀察其意義, 明瞭其道理, 這種智慧則稱為: 「妙觀察智」。
而為了隨機運化, 圓滿並且契合時機的利益眾生, 成就無礙的事業, 不單單用心, 更需要真正行動來行持菩提事業, 達到願行合一, 自利利他的法事, 所以會化現出報身(利益天人等清淨業力之眾生), 亦或是應化身(利益不清淨業力之眾生), 而在人間或者是冥界行持:
息: 息災
增: 增益
懷: 敬愛
誅: 降伏
延: 延壽
等等利益眾生之法事, 而隨其因緣, 皆能蒙受法益, 而這種智慧, 則稱為: 「成所作智」。
是故, 五智圓融, 互為一體: 法界體性智了知本性俱足, 平等性智視萬法平等, 大圓鏡智映照勝俗二諦無礙, 妙觀察智明辨眾生因緣變化, 成所作智隨機運化利他之行。 此五智非外求所得, 皆本自俱足, 任運現前, 則可自在解脫。 猶如之前提到的, 金獅子之金體, 本無生滅, 隨緣顯現萬千之狀, 卻不離本源; 眾生之心, 亦復如是, 垢染本空, 覺悟即現, 無須強求, 唯需信解, 任其自然化現, 便得涅槃自在。
感恩 法藏大師的金獅子妙喻, 令後世的我們皆能希蒙開曉, 令佛法之深意綿延, 化為朵朵蓮花, 在 息, 增, 懷, 誅, 延的催化之下, 讓我們皆能理事圓融, 智慧圓滿。
仙成師合十
2024年12月7號 準提佛母護摩火供法會-蓮華生大士顯聖(明真師姐拍得)






Comments